大美榆阳·陕北之窗
——-陶唐都城遗址景区


陶唐都城景区文化景点介绍

陶唐都城遗址分布在五个区域五座大山上,包括桐条沟(古城寨)、寨峁、李家石畔、石峁山、龙华遗址,五处遗址形成了不规则的三角形状,由西及东像一棵树的几个分叉,分布在3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遗址之间相距最远的也就是二十华里。

陕北黄土高原属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远在3.5万年前,黄土高原属地的桐条沟周围就有“河套人”生活的足迹。2021年3月,陕西省榆林考古队以及后来的考古人员经多次考证发现,在桐条沟龙华寺周边的多处山峁有氏族部落居住遗址,出土和散落的石斧、石刀、陶器陶片证明桐条沟及其周围是人类进入文明 时代最早的地域之一,而五个陶唐都城遗址的发现,更说明这里是5000多年前氏族部落的都城。

景区著名景点之一的石峁山,山的高度约100米,遗址总面积3万平方米,遗址上的陶片纹理有绳纹、印纹、蓝纹和附加堆纹,遗物有陶罐、石刀、石斧和刮削器。站在石峁山顶,可以看到五座起伏的土丘,这些都是古代祭祀的场所,可能与上古时代起源的“五行”有关,可见当时城邦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人口和较成热的社会组织体系。

古代文明需要有人发现,需要有人挖掘,更需要有人保护和打造,梅成智就是一位热心保护和打造自己家乡古代文明的人,我们现在来到了他打造的陶唐都城广场和他改造的龙华寺前。这里坐落着一座气势不凡的石牌楼,是清一色的石头建筑,檐头高翘,雕龙镌凤,牌楼上面正中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龙华胜景”四个大字,楼后道路两旁的四根盘龙石柱挺拨威严,气势轩昂,前后柱子上两副对联,一副是“学府育桃李芬芳惠泽乡梓,禅寺传民众信仰益于社会”另一副是“祥云聚仙境千秋壮丽,瑞气罩福地万世绵长,”都是篆字书写,庄严凝重,古朴大气。

展馆面朝东略显黑色的门很窄很小,上面的檐头搭着蓑草,门两边垒着不高的石头,表现了史前人类较为简单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展馆分上下两层,里面摆放的大都是陶唐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罐、陶坛、椭圆形陶壶、陶鬲、陶碗、陶瓶、陶灯和其他陶制品,琳琅满目,有大有小,形状各异,反映出人类盛器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渐演变过程。这里还展示出一些新石器时期较为简单粗糙的石器工具,诸如石斧、石刀、石铲之类。

“穿玄洞”虽然是一个狭窄的土洞,却穿越了五、六千年的时空,反映的是几千年的文化。洞长共260米,呈梯级向上,直通上面的“部落屯”。洞内每隔六十余米,就有一个拐洞,拐洞里的人物造型都展示了下层庶民相互配合、艰辛劳作的场景。

选将台坐东向西,四围是褐色木材建起的围栏,围栏南北两侧留有旁门,西侧南北对角处有两个岗亭,正门口两侧建有两个方形亭岗,这些岗亭表示在举行打擂活动时,岗亭里站着兵丁,随时观察着场地的情景,维持着场地秩序,防止发生斗殴和场外袭扰。

凯旋楼。这是一座坐北向南的木质吊脚楼,这座楼连地面共有两层,墙体用糙石和片石垒成,原木立柱,用木料挑出飞檐,粗糙木质栏杆上刻有美女人面造型。当将士们凯旋归来,沿着木梯跨上二层小楼,部落首领给他们庆功奖赏时,美女们就会相伴左右,击掌狂欢,围着将士们翩翩起舞;而楼下的场地上更是人山人海,高呼口号,声如雷动,庆祝将士们凯旋归来。按照这样的设计,在陶唐时期,部落里已有了奖赏和激励模式。

这是一块相对开阔的平地,这里群山环抱,绿色萦绕,钟灵毓秀,环境优美。我们在这里打造了“兵阵演义场”。演义场既可以操练兵士,又可以推演战阵,还可以进行各种比赛。

“九曲黄河阵”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里描述的一种极厉害的阵法,光听阵名就极其神秘和震憾。“九曲”说的是曲折迁回,难寻出路;“黄河”则说的是汹涌彭拜,气吞万里。阵列里有惑仙丹、闭仙诀,能失仙之神,消仙之魄,陷仙之形,损仙之气,丧神仙之原本,损神仙之肢体。神仙进入此阵而成凡,凡人进入此阵而即绝。这种阵法能消解神仙的魂魂,使神仙的身体失去形态,损耗神仙的元气,丧失神仙的本质。神仙进去以后就成凡人了,凡人进去以后就连肉体和灵魂都消失了。我们在这里打造九曲黄河阵就是为了让游客体味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古代军事文化的传奇。

一条蛰伏着的巨龙,龙头凛然高昂,龙身蜿蜒曲折,仿佛马上就会腾云驾雾,遨游天空。巨龙的头、尾、身都用各色石块、石片砌就,仿佛一块块鳞片,十分的形象逼真。“龙身”内部虚空,里面相通,可以跑马走人,我们把这一组古朴原始、质地粗糙的建筑称为“龙门阵”。龙门阵也是我国古代战争中运用的一种阵法,它的阵势多变奇幻,让对方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处于两难境地。后来人们用“摆龙门阵”来表达故事的离奇曲折,难以破解;也指一些人故弄玄虚,讲故事、说道理故意让人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