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动态

动态

动态

延安市:让“千万工程”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3/5 浏览量:1193 分享到:

【网上陕西数字互联】摘录乡村振兴既是国之大计,又是民生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实“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争创50个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建成100个市级示范村。

当前,扎实推进“千万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新篇章的当务之急。

让乡村产业更具发展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023年,延安市坚持因地制宜,把产业发展作为治本之策,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市级衔接资金8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狠抓苹果、畜牧、设施农业、小杂粮4条产业链建设,健全联农带农机制,176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1.74万农户,555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6.18万农户,实现有劳动力脱贫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一组数据,印证了过去一年延安市乡村振兴领域的成绩。

新的一年,我们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持之以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帮扶合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蔬菜科科长乔宏喜说,我市作为全省最适合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区域,自引进日光温室生产蔬菜以来,设施面积不断扩大,瓜菜品种日趋丰富,产品品质明显改善,种植效益连年提升,形成了以日光温室为主,大棚菜、露地菜“三菜并举”的蔬菜产业布局。目前,延安市共建成9个省级设施农业基地县、26个专业镇、278个专业村,形成了反季节蔬菜、时令瓜果、食用菌、高山冷凉菜等四大板块布局,成为全省最具潜力的山地设施农业区域板块。2023年延安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9万亩,瓜菜播种面积51.35万亩、产量161.94万吨,实现产值74.02亿元,产业覆盖农户达到28.03万人。

设施农业具有抗灾能力强、生产周期长、土地产出高、种植效益好、就业容量大、联农带农紧、扶农助农强的鲜明特征。乔宏喜建议,2024年,我们要把设施农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产业重点培育,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延伸产业链条,让设施农业在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兴旺靠人才。”市人大代表毛伟说。

毛伟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在家乡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先后成立了毛伟家庭农场、绿盛科技有限公司,建起种植基地、加工厂和直播间,主营陕北特色农副产品。毛伟说:“目前,小米种植基地规模达到800余亩,销售额达到800余万元,产品主要以电商销售为主。”

毛伟认为,发展农村电商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电商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他建议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实用性操作技能为主,重在解决农村电商在生产和经营环节遇到的技术瓶颈和实际问题,培育更多乡村振兴实用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同时,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补贴,让手机、电脑、直播设备等“新农具”发挥更大潜能,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让群众收入更可持续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延安市坚持“四个不摘”,持续加大帮扶力度,推动脱贫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延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92元,增长8.2%。

要稳住这一成绩,延安市应借鉴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村产业有优势、创业有奔头、就业有门路,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延安扎实推进巩固衔接工作,30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退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7.4%、位居全省第一。”市乡村振兴局四级调研员高鹏程说。

高鹏程表示,要坚持“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发展”主线,以“千万工程”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以增强内生动力为突破,以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为根本举措,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坚定不移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结合特色,乡村发展才会更有优势。”市人大代表胡全说。

胡全是志丹县苹果产业发展大户,目前共种植苹果370亩,挂果园200多亩,年产值200万元左右。在他的带领下,周边群众苹果产业也逐步壮大。他建议,持续发展壮大苹果特色产业,在生产投入、人才培养、品种优化、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加强引导支持,把群众嵌入全产业链条当中,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更多的老百姓持续增收致富。

以工代赈在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解困帮扶困难群体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甘泉县以工代赈办主任高步玲建议,在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与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渠道。

以工代赈,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收入的增加。高步玲说,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劳动力,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方式,开展施工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掌握相关施工技术,有效提升群众务工就业技能,激发发展主动性,让老百姓收入更可持续。

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削薄培强”,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以上。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生活才更好。”荣华控股企业集团副总裁、荣华富洋(延安)市场推广及冷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竣建议,搭建延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可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村集体经济全面壮大。

杨竣认为,在具体推进中,要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基本模式,建立健全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将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建设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以农村资源资产要素价值最大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按照“四清一改”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重点实施了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等一系列民生项目,不断刷新乡村“颜值”,2023年,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肖汉利说,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保娃沟门村的乡风也越来越好。在保娃沟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阵地作用、聚力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显现。通过扎实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人”“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乡村的榜样标杆更得人心,聚集起崇德向善、向上、向美的正能量,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

肖汉利建议,应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聚焦农民群众对“村美”的期盼,统筹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和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互联陕西重点推荐单位更多>>